前言
1986年10月7日,我国开国元帅刘伯承因病逝世,享年94岁。为了纪念自己的好搭档、好战友,邓小平在人民日报发表了自己此生中唯一的一篇悼文《悼伯承》,在文章中,邓小平写道:
他始终是把自己的一切贡献于、服从于党的需要,把自己融合于党的事业之中,毫无个人荣辱得失的考虑,真正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图|邓小平和刘伯承
为官清廉,关爱百姓冷暖苦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刘伯承率领着八路军129师东渡黄河,进驻河北省涉县,开展敌后工作,整整8年的时间,刘伯承和邓小平齐心协力,创建了抗日战争期间面积最大、最为巩固的晋冀鲁豫抗日革命根据地。
而涉县就是这一根据地的心脏,涉县最辉煌的时候曾经有110多个党、政、军、财、文等多个机关长期驻扎在这里,刘伯承和邓小平也在这里生活与战斗了整整6年。
展开剩余93%涉县位于太行山上,虽然县里有清漳河流过,但是因为没有引水渠,县里的老百姓们只能看着滚滚而下的河水干瞪眼而没有办法用上。当地的老百姓种庄稼完全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的年月里,庄稼还能有一个大丰收,老天爷不下雨那就只能望河兴叹。
图|抗日战争期间,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边区图
1941年到1942年间,涉县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庄稼地里的庄稼因为干旱缺水根本长不成个样子,看着老百姓望天忧愁的面孔,刘伯承和邓小平同样心里不好受,两个人商量之后,决心为老百姓们改变这一现状。
为了缓解旱情,1942年的春天,邓小平就指示抗日根据地的边区政府水利局到涉县进行了实地的勘察,最终,经过整整一年的协商与研究,刘伯承与邓小平最后拟定从王堡村开渠,将清漳河中的水引到山上来。
1943年2月24日,随着一声开山的炮响,3000多人的建设队伍浩浩荡荡地开上了漳南渠的沿岸,129师的战士们齐齐上阵,刘伯承和邓小平也常常在百忙之中前往工地,与战士们一起抬石头、垒石堰,克服修渠过程中的种种困难。经过一年多的艰苦会战,1944年6月,漳南渠就已经全部竣工。
图|现在的漳南大渠
这一条水渠宽度达2.33米、深1.66米、全长达到了15公里以上,涉县周边十几个村都能受益,3500多亩的旱田也摇身一变成了水浇田,年粮食增产达到了70多万斤,极大的改善了边区人民生活,为支援抗日战争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而这一条漳南渠,也被当地的百姓们亲切地称为
“救命渠”“将军渠”
,乡亲们自编歌谣称赞道:
“水流南山头,吃饭不发愁。没有八路军,这水怎能流?”
到如今,这一条漳南渠已经延长到了30多公里,受益的村庄也翻了一倍。
抗战期间,除了繁忙的作战任务,刘伯承也总是时刻会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以身作则来教育和规范整个部队。
图|刘伯承在太行山上
每一次行军与作战的时候,刘伯承总是会提醒大家要“脚下留情”,尽可能地不要踩到老百姓的庄稼苗;当看到有人在麦田里踩出小路的时候,他便会督促战士们将道路给修好,以保护老百姓的麦田;当得知鬼子拉壮丁的时候,马上指示战士们保护壮丁;当听到鬼子强盗烧毁老百姓的房屋后,他马上提出挖窑洞解决受苦难乡亲们的居住问题。
有一次,骑兵班的战士们护送刘伯承去开会,在一个村子里停留的时候,战士们借了老乡的一个箩筐来喂牲口,结果牲口竟然把箩筐也给啃出了一个洞,这怎么向老乡交代啊?刘伯承看到之后,赶紧把自己包里的钱给掏出来给了警卫员,并说道:
“快找老乡赔个不是,照价赔偿。”
1945年,上党战役打响的时候,刘伯承的指挥部曾在长治市黄碾镇的一个老乡家里停了好长一段时间。当时的条件十分简陋,再加上时间紧迫,战事紧急,这个房子的门板只好被拿来做了临时的电话台。
图|刘伯承(左一)在太行山
战争一打响,刘伯承就经常站在电话台前布置作战任务,指挥前线部队战斗,繁忙得很。苦点累点倒是没有什么,但是当时正值秋雨绵绵之际,从外边飘进来的雨水常常把刘伯承的衣服给浇得湿漉漉的,警卫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生怕首长哪一天被这连绵的秋雨给浇出病来,这可是万万不行的。
警卫员急中生智,他找了一位老乡,说明情况之后商量着把他家的门板拆下来,堵在指挥所的门上去,还没等到警卫员把门板安上去,刘伯承就已经发现了这一情况,他问警卫员:
“门板从哪里搞来的?”
警卫员如实地回道:
“从老乡家里借来的。”
刘伯承追问:
“借来的门板堵到门上为了啥?”
警卫员道:
“为了堵住从门外飘进来的雨,首长这几天的衣服一直都是湿的。”
刘伯承听完之后一脸严肃地说道:
“为了给我堵风雨,难道就不怕老乡家进风雨?快把门板给老乡送回去。”
谁知道警卫员站在那里迟迟不肯行动,刘伯承怒了,口气强硬地说道:
“小鬼,我命令你,马上把老乡的门板给送回去。”
警卫员最后只好遵命把门板送了回去,并且诚恳地道了歉。可是,
谁也没有想到,那个老乡等到警卫员走后,又自己把门板扛着送回到了指挥部....
图|刘伯承、邓小平与李达、蔡树潘在八路军一二九师驻地合影
为父严格,严厉要求拒特殊
家风正,则为官清;家风劣,则为官浊。古往今来,几乎无不如是。
长期的战斗革命生涯中,刘伯承始终自奉俭薄、廉洁奉公,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革命本色,对于自己的儿女、家属,刘伯承同样严格要求,言传身教,让他们永远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艰苦奋斗。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刘伯承建议并奉命前往南京,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一家人也随着他搬进了南京城中居住,就住在城东北北极阁一幢二层的小楼里,刚刚进城的时候,刘伯承就对自己的妻子汪荣华说道:
“战争年代,我们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一打仗,就把孩子们寄养在老百姓的家里。我们许多老干部的孩子,都是吃老乡们的红薯干和小米粥长大的。现在解放了,但是国家还很穷,人民的生活也不富裕。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子女的生活,绝不能特殊,要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大体相当才是。”
图|年轻时的刘伯承汪荣华夫妻
当时我国实行的是供给制,刘伯承常常检查家里的伙食账本,看看有没有超过国家规定的供给标准,他还特意关照炊事员:
“黄瓜、西红柿这类蔬菜,刚上市的时候,不要买来吃。”
刘伯承家里的孩子多,刚来南京的时候,家里有4个孩子,分别是:长子太行,二女儿弥群、三女儿解先、小女儿雁翎。到了南京之后,刘伯承与夫人汪荣华又添了两个儿子,阿蒙和太迟,一大家子八口人,住房一下子就紧张起来了。
军事学院的营房部多次提出要给刘伯承加盖房子、或者把房子改建一下,但是都被他给拒绝了。后来,营房部的工作人员就趁着刘伯承前往北京开会的机会,在他家的楼房后边加盖了两间平房。
图|刘伯承元帅在南京
等到刘伯承从北京回来之后,勃然大怒,他严肃的批评营房部说道:
“你们总说我住房紧张,我一家人住着一幢小楼,老百姓有这种条件吗?你们不能让我太特殊啊!”
后来,在刘伯承的坚持下,把这两间平房分配给了身边的工作人员居住,这件事才算是平息了下来。
对自己的六个子女,刘伯承从来都是严格要求,为的就是培养他们健康的思想和良好的品德。刘伯承常常对自己的子女们说道:
“勤能补拙,俭以养廉,廉洁的品性要靠平时俭朴的生活来养成,只有工作上廉洁奉公,政治上才能无私无畏。”
刘伯承是这样说的,他也是这样做的,以身作则,给孩子们树立榜样。在家里,刘伯承冬天经常穿着袖口磨破、领口洗得发白的旧衣服,穿着一双家制的黑棉鞋。
图|刘伯承元帅与家人合影
有一次,他的一件毛衣,袖肘都磨破了,还一直在身上穿着,夫人汪荣华看到这件毛衣实在不能穿了,就给他买了一件新的。刘伯承接过新毛衣,看了看之后就放到了桌子上,他说道:
“我的这个旧的,补补还可以穿嘛,何必花钱买新的呢。”
最后,他还是没有舍得把那件旧毛衣脱下来。
孩子们的衣服,往往都是老大穿完给老二穿,缝缝补补给老三。老五刘蒙上中学的时候,他穿的还是姐姐们穿过的女式黄军装,有一天,刘蒙放学回到家里,不高兴地嘟着嘴跟汪荣华说道:
“妈,我以后不穿姐姐的黄军装了,同学们都笑话我了。”
汪荣华仔细地端详着儿子:挺高的个子了,还穿着一身女式的黄军装,模样确实很滑稽。看着看着她忍不住笑了起来,说道:
“是啊,你长大了!这样,等到这件衣服穿破了,妈妈再也不让你穿姐姐们的衣服了。”
图|刘伯承与夫人汪荣华和孩子
刘伯承在生活上对孩子们要求严格,在学习上也丝毫不放松,他一再地鼓励孩子们要刻苦读书,掌握真本领,脚踏实地地为人民服务,但是不一定要去当官,对此,刘伯承告诫孩子们:
“没有那个大德大才就不要去当那个官,即使当上了,也不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
1962年,刘伯承看到了教育部的一个通报之后,忧心忡忡,他当即就给正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里读书的大儿子刘太行写了一封信,在信里,刘伯承这样写道:
“这次教育部通报了一个高等学校的调查:成绩优良者10人,其中8人为高级知识分子子女,一个是农民的儿子,一个是右派之子,而干部的子女则是一个也没有。这份调查可能是不全面的,但是要有警觉。
干部子女的生活优裕,自由散漫,看不起旁人,认为学习没有意思,自甘落后,这必须大力教育,扭转某些落后的干部子女的坏意识,才能继承和发扬革命的优良传统。”在信的最后,刘伯承问刘太行:“谦虚谨慎习惯在修养否?”
图|刘伯承与长子刘太行
刘伯承经常对自己的孩子们说道:
“我打了一辈子的仗,身边没有什么私人的财产好继承,你们也不能靠着我刘伯承的这块牌子生活,你们要自己自尊自立,自强不息。”
1972年,刘伯承的身体健康状况越来越差,双目也已经失明,有一次幼子太迟扶着父亲在院子里散步。
突然,刘伯承挣脱了太迟的手,自己摸索着向前走去,一边走他一边对自己的幼子教育道:
“这叫什么,这就叫自强不息,我现在已经80多岁了,还要自强不息,你们年轻人更要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啊!”
说完之后,刘伯承又语重心长地告诫孩子:
“我们是打扫舞台的,把三座大山推倒了,把整个舞台给整理好了,唱戏还是要靠你们啊,你们要想唱好戏,就要好好学习,唱戏是要靠真本事的。”
图|刘伯承元帅的幼子刘太迟
刘伯承的6个子女没有辜负父亲的殷殷教导与期望,6个人都完成了大学的学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长子刘太行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64届的毕业生,毕业之后分配搞起了科研的工作,他业务熟练,安心自己的本职工作,曾经主动放弃了前往部队里当高级指挥官的机会,始终坚持在科研和教育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女儿刘弥群是空军司令部业务部门的一位领导干部,以吃苦勤劳、善于钻研而著称,多次在单位立功受奖,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的称号。三女儿刘解先与四女儿刘雁翎是两位伟大的白衣天使,五子刘蒙在高级军事机关中担任参谋一职,幼子刘太迟同样在军事机关中工作。
图|1972年,刘伯承一家合影
为帅无悔,遗骨撒在祖国大江南北
1972年刘伯承双目失明之后,身体健康状况就每况愈下,不得不在医院中接受长期治疗。战争年代里,他的头、眼、腿、脚等部位都留下了不同程度的残疾,可谓是遍体鳞伤;解放后,为了给全军培育高级干部,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部队的战备训练,刘伯承常常超负荷地进行工作,本就残破不堪的身体终于倒了下来。
刘伯承住院期间,中共中央领导人对刘伯承的身体状况十分的关心,周恩来总理曾三次亲自到医院中探视,医护人员也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有一次,因为个别医生的诊断失误,给刘伯承开的药,药不对症,致使病情竟然发生了逆转,毛主席知道后亲自过问,周恩来迅速作出指示
“停药,以养为主”
,这才让刘伯承恶化的病情得到了控制。
图|晚年刘伯承元帅和夫人汪荣华
然而,刘帅终究是年事已高,残弱多病的身体终于不能恢复,长期处于卧床不起的治疗之中,1980年8月17日,中共中央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了刘伯承元帅辞去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职务的请求。
1986年10月7日,北京的秋天冷风瑟瑟,阴霾满天,94岁的刘伯承元帅终因久病不治而离开了人世。
刘帅追悼会的当天,邓小平率全家最先来到了现场,邓小平站在刘伯承元帅的灵柩前深深地三鞠躬,然后久久的凝望着老搭档、老战友的遗容。太行山上的烽火,千里挺进大别山的险阻,万里长江上的惊涛骇浪,西南边关上的千里征尘,一幕幕画面浮现在邓小平的眼前,泪水慢慢模糊了他的双眼。
图|刘伯承、汪荣华、卓琳、邓小平
刘伯承元帅去世之后,他的夫人汪荣华向中共中央写了一封信,
要求把刘伯承元帅的骨灰撒向祖国各地。
1986年10月21日,刘帅的长子太行与兄弟姐妹们一起手捧着父亲的遗骨,告别了亲人,飞向了重重云层之中。在明媚的阳光里,刘伯承元帅的骨灰落在太行山中,落在了淮海的大地之上,落到了南京、重庆,落到了开县赵家场的黄桷树林里。
刘伯承,这位从贫苦农民家庭中走出来的开国元帅,最后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土之中,回到了他曾战斗过的地方,与长眠在那里的无数革命先烈们,永远在一起了!
图|刘伯承元帅
结语
中国有一句古话
“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说的是一个人一辈子做了好事善事,自然会有无数的人去歌颂传扬,用不着自己去立功刻碑。
刘伯承元帅一生的光辉业绩,在全国人民的心中,在全军各级战士们的心中,早已矗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发布于:天津市